臺州造船業生死有命?
2013-10-12 08:44:57 來源:《商界》雜志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一個產業一座城
從2003年的瘋狂,到2012年的倒閉大潮,再到2013年的哀鴻遍野,短短十年,臺州造舶業經歷了顛覆性的變化。而在無數造船人眼中,船廠已經“救不活了”。
屁股決定腦袋。與幸存者潘雄飛截然不同,在記者采訪數個船廠老板時,他們大多將船廠破產的“元兇”認定為銀行,不少人認為船企會從輝煌走到今天,銀行在其中起到了“決定性的”破壞作用。
“當時生意最好的時候,銀行搶著給你授信貸款。”一位曾開設船廠的老板向記者如此解釋,“讓你有錢造船,而在萎靡時期,銀行躲得也最快,甚至還對不少船廠撤銷授信,導致船廠因為沒有足夠資金而最終倒閉。”
的確,2008年,臺州造船業逐漸蕭條,銀行將其定義為高風險行業,每況愈下的現實讓銀行不愿再大額數目地貸款給船廠。而正是這種行為,被眾多船廠老板認為“不仗義”,同時銀行對他們的授信取消,也讓他們融資難度加大——沒有資金造不出船,沒有船又何來回本一說?更讓他們憤怒的是,銀行并非全盤拒絕船舶行業,而是只愿意給國有船廠擔保。
一國有銀行信貸科的工作人員向外界如此解釋:“這個產能過剩的行業,對銀行來說風險太大,自然是偏向于大型國企。”趨利避害,在外界看來無可厚非。
而讓民營船廠老板氣憤難平的,還在于“政府干預”減少損失這一期待的落空。
2013年8月4日,由國務院發布的未來三年《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》中,提出了7項方向性的措施,但其中無一是針對民營造船企業的扶持政策,反而明確鼓勵民營船廠進行轉型。
“這就代表著我們已經被拋棄了!”很多船廠老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數次提及這個觀點,“我們的命運早已被決定,就是生死有命。”
事實上,民營企業“生死有命”,早已是普遍事實,無論對這些造船人還是造船業來說都并不新鮮。從某種程度上說,將希望寄托于銀行甚至政府,才是一個產業的悲哀。而在臺州造船倒閉潮中,更無力,更大悲大喜的,實則是臺州造船業衍生出來的其他產業和其他領域。大到鋼材,臺州造船業最紅火時,鋼材價格不低于5000元/噸,現在已經腰斬,小到那些依附于造船業而生存的城市產業生態。
位于椒江區前所街道的海之門賓館,老板娘正無精打采地斜躺在沙發上。這個并不起眼的賓館,曾經因為位于眾多船廠之間,在造船生意最紅火時門庭若市;貞浧甬斈昵榫,老板娘很是唏噓,不少人在來之前就特地電話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訂房,賓館房間也從來沒有打過折。但這一切從2012年后開始改變,入住人數日趨減少,入住天數也慢慢地從一周時間變為兩三天,到如今更是少有人問津。
而對于緊挨船廠的超市老板何業來說,如今自己考慮的首要問題就是關店轉型。“以往船廠生意好的時候,每天下班時都有很多員工來超市購買東西,那時自己進什么都能賺錢,而現在船廠紛紛倒閉,外地人也逐漸離開,超市生意也差了起來。”
“現在自己這個店每天的營業額比以前降了80%以上,甚至有時候完全賣不出去,沒必要再堅持了。”
可以說,因臺州造船業發生顛覆性變化的,不僅是周邊產業,還有與每個臺州人息息相關的生活環境。在記者入住的幾天時間里,每當白天,整個前所區域總是空曠無人,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都選擇了離去,小部分人到彼岸的椒江市區工作,大部分人則返回了家鄉,讓人感覺是來到一座久無人煙的空城,而并非昔日昌盛一時的“中國中小型船舶生產基地”。
如果一座城僅一個產業支撐,產業凋敝,還有什么能見證這座城市的存在?